求職第一關通常是履歷,但當你問一百個人履歷怎麼寫,你會收到一千種答覆。到底哪個是要採用的?量化求職的觀點是「能進到下一關」的就是好履歷。換句話說,只要能幫你拿到正面回應的就是。
「你的經歷要放最前面」
「沒有關聯的經歷不要放」
「轉職者要先放學歷和技能」
「跟該國有關的成就應該放在最前面」
「要放年齡讓人家知道你潛力無限」
「不應該放國家...」
...
每次說到「履歷」,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法寶與脈絡,因此很容易會收到很多種不同的建議。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基於他自己的經驗,提供認為合適的選項。但挑戰是
到底哪個是正確的?
在深入這題之前,我們要先看看履歷在不同階段的目的。回顧幾個關鍵數值,履歷的幫助主要在於——
換句話說,就量化求職的觀點來看,履歷寫得「好」或「壞」的標準主要是看「正面回應率」。反過來並不一定喔,「正面回應率」倒不只看履歷,也看其他的包含內推、 Cold Email 與自介信等。
所以在履歷部分,主要會看的是「哪個版本」是在「什麼類型的職缺」回應率最高的。那怎麼樣的履歷會是回應率比較高的,還是有一些通則可以看。
我們再更高層次看履歷的目的,主要是回應公司的需求,用一張紙說服 Recruiter 說:「我的經歷能能滿足你們的需求」這邊仔細看就是要有「能滿足需求」的「經歷」。
公司的需求怎麼看?這就回到每個職缺幾乎都會有的職缺敘述(Job Description,簡稱 JD)了。從公司內部的流程,通常是有需求的團隊會請 Recruiter 來討論要開怎麼樣的需求,最後收斂出來的即是 JD。好的 JD 能清晰說出要什麼,你一看就能知道自己有多少程度的吻合。也可以說 JD 是公司的履歷,也希望你看到後能正面回應他們(投遞履歷)。
那 JD 怎麼看?通常都會有基本條件、偏好條件與團隊/文化的敘述,有時會涵蓋其他團隊福利等資訊。舉例來說,以下是 Linkedin 上某公司 Senior Software Engineer 的條件,可以看到——
好,知道公司的需求了,那要怎麼運用這些資訊?方法倒是不複雜,就是「造樣造句」和「差異分析」
這邊會很建議職缺敘述上用什麼關鍵字,甚至是句型,可以盡量造著使用。如果不會換句話說,可以請 LLM 們幫忙。這之所以重要是因為——
可別小看這簡單的動作,至少在美國有超過一半的關鍵字是沒有被用到的1。
Cultivated Culture 的一項統計提到了平均來說,職缺敘述(Job Description)只有約 51% 的關鍵字會被履歷提到。
這也反映了在講求效率的現在,容易看到的「履歷模板」。使用履歷模板可以,那能協助您更快創造早期履歷。同一份履歷大量丟也可以,但當職缺方也收到大量申請時,那一點點差異可能會是決勝的關鍵。
那實務上的做法,可以是 ——
另一個重要技巧是「差異分析」(Gap Analysis)。即是一條條列出要的需求,看自己有哪些直接或擦邊的技能/成就,然後在寫上履歷。實際上可以這樣,同樣以剛剛那份工作舉例。
之前有提到,真的很難找到完美吻合彼此需求的情況。
如果現在基本條件吻合的很少(基本條件上紅燈很多),可以預期這份工作不容易拿到正面回應。但也不用因此就不丟,因為重點還是要跟同期的其他競爭者比,只要你比其他競爭者優秀,就有可能進入到下一關。
相對還有差距(Gap)的需求,可以列為首先要補的技能。在時間分配上,會建議分析多個 Target Job 的 JD 後,找到共同「基本需求」中要補的紅燈,將時間補於該項能力。
作為量化求職法,最在意的當然是讓成就量化。
我通常會問的是:「如何將對方需求的關鍵字進行量化」。同時會建議考量上下文、職務需求中的情境去列舉量化的成就。以上述的基礎條件中舉例
詳細即是看職缺與你的技能樹來細節去填寫。
在求職過程中,履歷的核心目的是獲得公司的正面回應,進而邁入下一階段。儘管關於履歷撰寫的建議五花八門,但從量化求職的角度來看,一份「好」的履歷應該著重提升「正面回應率」。
為達此目標,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公司的需求,細讀職缺敘述(JD),掌握基本條件和偏好條件。接著,在履歷中運用JD中的關鍵字和句型,確保能通過ATS系統的篩選,同時引起 Recruiter 的注意。
進一步地,進行差異分析,列出職缺要求與自身經驗的對照,找出匹配度高的部分,並優先強調這些技能和成就。最後,根據公司的情境,量化您的成就,讓招聘者清晰地看到您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。
透過這些策略,您可以有效提升履歷的正面回應率,增加進入面試階段的機會,為求職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。
如果您有興趣持續追蹤並交流,歡迎關注系列文,或進入 Facebook 交流群成為創始會員XD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data.driven.oversea.career
通關密語:量化求職